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比利・林恩對我來說就是個單純的技術展示片,很難稱得上好看。除了李安已經在國際上擁有非常多資源在台又獲得過度集中的關注、公關和行銷完全顯現好萊塢鍍金履歷在台灣人心目中對於「成功」的定義,讓觀影本身不再是觀影,也包含了一種商周或天下式的商戰思維,正如在「成功者」身上消費式的朝拜;這現象所凸顯的生存者偏差,在「李安」這個品牌之後例如死在少年Pi完結的沙灘上沒能活到現在,「可否再便宜點」的台灣後製團隊,無論是2D.3D的勞力密集型動畫人才普遍過勞低薪遍及全球,沒做沒飯吃有做飯給人吃的問題,就像比利第二小隊一行近身殺敵好換得鎂光燈底下娛樂大眾的門票,擦亮「美國」這塊沾光招牌後轉身回頭又是自生自滅;雖然美國軍人犧牲生命還值一點錢和榮譽,台灣動畫師就算了吧。十五年前押井守在承襲押井式攻殼世界觀的波蘭真人電影《Avalon》訪談中所預言「所有的電影都將成為Anime」時代早已來臨,我預期將在明年上映的好萊塢《攻殼機動隊》並不會有《Avalon》在00’s那時代,或者甚至更之前士郎正宗在80’s人們都還不知道電子電腦手機為何物時創作出Apple Seed和攻殼漫畫版那份寧靜生冷和突兀,因為攻殼機動隊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貼近我們普羅大眾可視可想的近未來,所以我想攻殼電影版仍會呈現如同比利一片好萊塢式喧鬧繁華與虛假的沈靜,特效動畫師薪水和地位同時比起十年二十年前更趨血汗代工。觀眾一向不喜歡觀影經驗太貼近真實,最好保持朦朧美又能給觀眾一些計算好適當距離的反省衝擊,這朝向「真實體驗」的3D 120格或4D技術才有發揮空間。它必須是「假的」,必須是抽離的,麻木以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它是人類學家/導演/殖民者所轉譯過的野蠻土著/劇情片/合理統治論述,因為你們大眾沒有心和膽用全身與肉眼去看真實。
原來是我先看過了《伊拉克元年》,一部長達6小時,2002到2003年間導演的巴格達家族紀錄片,完整記錄了美伊戰爭前後巴格達繁華與殘破對照的真實模樣。伊拉克人也討厭海珊,但大多死於美國入侵之後。只有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映,沒有片商代理。比利或許是個虛構角色,他所呈現小人物為了姊姊醫藥費、把妹、弟兄不要白白死在戰場而從軍的現實與無奈,而那唯一一次了不起的近身肉搏戰,卻是每個風沙滾滾守護家園人的日課。在這個巴格達真實家庭中,他們的人民擁有比泱泱大國更多的勇敢正直樂觀,遇到不同意見真誠據理力爭卻不得不因美國人的天真無知陷入無止盡的痛苦,這才是伊拉克戰爭,後殖民世界的真正模樣。我們寧願看第一世界的劇情片主角如何撞斷一隻指甲而後歷經內心各種轉折成長找到人生前進希望,女主角嫣然一笑下片尾曲字幕,不願意看一眼文明古國對命運智慧人性瞭然於心所以勇於承擔受苦或反擊的坦然。這才是世界運作的真實模樣,台灣在此扮演了在世界上無足輕重,但得利於全世界最擅長拔草測風向的傲人技能在全球化局勢關鍵時機好幾個轉折中選對邊站,如今整個島仍陷於對保守威權價值無可自拔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持續對第三世界扮演經濟殖民加害者的角色。以見證劃時代尖端技術角度,我很推薦看比利未來3D版,坐在戲院不要忘記享受集四五百年寵愛於一身的西方文明絢麗的特效中,我們也全都是任憑那些在世界邊境默默擦亮招牌後死去,卸不了責的旁觀者與加害者。中央集權式的財富累積與幸運很美好,那份掠奪他人還能世世代代幸福下去的天真與傷害他人獲得的成就感和不會有的苦痛更是多麼的令人羨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