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17歲魔法少女返回補習班的路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通靈少女》、《返校》


三部2017年初的台灣跨國跨媒材跨生死大作,陰陽兩界與夾藏其中的靈魂/精神病世界,三名少女不同時代背景的悲劇,橫亙五月前的SNS版面。隨林奕含離世,房思琪的故事甚至衍伸爬行到社會新聞版面,成為第四視角、普遍沒有「作者已死」與現實虛擬區隔概念的觀眾把手伸進作品進行干預的立體二創,掀起查稅風波,以及,只能說是目前規模最大但仍礙於檢討受害者普世價值只容冰山一角的性侵性騷受害者出面現身說法。這三部作品,返校與通靈少女就如同一般虛構,為的是給我們消費者/生者一個希望,唯有房思琪的故事沒有任何救贖可言,正因如此,生者怒了,想對作者抱怨無門,只好以最適合發洩怒氣卻毫無助益的方式獵巫,卻不是對精神病患者、性侵性騷受害者、未能有健全性教育和安全學習環境的年幼青少年的感同身受。觀眾們都有自己的日常要過,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去集體完成一些什麼作品,當沒人帶頭,那些零碎的情緒集結成洪流成為無人疏導的孤魂野鬼,鬼哭神嚎,在台灣這個欠乏學術基礎,只充斥等待收割的「神棍」(政客、意見領袖),只有無關痛癢太過實用技術性等待總有天被淘汰的商業服務,任何領域都沒有心性足夠堅定的大師(神明)足以引領社會給予最適當協助場控的扁平社會,這股瘋狂也只能隨一個個社會事件持續下去。大人、政府、學術單位如果可信,已經是全台社群知識正義與良心密度最高的PTT八卦版眾無頭蒼蠅的憤怒也不至無處可去。

即使討厭台灣主流就非得搞強顏歡笑吵鬧正面那套,我仍愛神算及通靈少女的背景設定,它背後所訴說的「人」,鬼從人來,人比鬼可怕,生者能做的事絕對比死者多,轉職成死者瞬間肉眼不可見能力變弱,卻仍繼承生者遺念煩惱,看得見只代表成為翻譯,別鬼不見得得理你,他們懂的也只是死界皮毛,也會說謊。劇本與索菲亞激勵人心的現實選擇,用世界的光明面包裹無奈,以能包裹不能,以生包裹死,要說的都是給生者聽的:接受生離死別,人鬼殊途,把握當下。即使我們追求的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價值,也唯有生命延續時才能貫徹。

語言作為她的宗教,言靈作為魔杖,不知不覺她早已出落成語言與邏輯精煉的大魔導士,握著經年累月拋光打磨的筆,風塵僕僕一身古典大師風範,在她沒入迷宮前,台灣已久違大魔導士現身人間。如果以返校的世界觀,奕含會永遠陷在房思琪和伊紋姊姊來回嚮往/自憐的精工迷宮世界,當名永恆潔淨的白水仙吧。思琪和伊紋姊姊互為自制的對照,年長奕含與年幼奕含的鏡像,知道對方並沒有過得比較好也不可能再往前跨出一步,毛毛能救她的時間已經過去,正是因毛毛不能救,她才會離開。所以我想認為創作出這部作品,或許能讓她停滯在過去的一部分靈魂憑依在書中不需再攬在身上,也只能是我的一廂情願。一直想畫下這一幕,以奕含對台灣社會投下的震撼彈為表,思琪的世界為裡,濃縮而成的巨大二創,但恐怕也只能成為褻瀆與超譯了。與返校不同的是,她的罪惡感只對愛她的人,但其實她並沒有欠世界什麼,只是...她明白世界沒有魏仲廷來與她和解,而惡意並非如國家機器這麼遙遠,黨國勾結是背景設定,身體與金錢的剝削卻是來自活生生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惡人」——一般作品內不會出現,除了欲除之而後快的大反派之外的角色,但現實多的是與你我肉身相當,愛慾縱橫,每每在你面前考驗你的心軟:自己與他人,善與惡,現實與理想,愛與傷害,你如何選擇?每當一刀劃在自己身上成全他人,就是一次的負傷逐漸走向死亡。死亡能解決的,是脫離社群不再受身邊人與路人的情感、閒話牽制,被病痛折磨傷痛的軀體,其餘皆與生時相同。時間停滯,絕望仍在,無力干涉改變,飢寒交迫。我不信神,並不認為善惡有報應,當我們期望鬼神來幫助我們釐清真相、升官發財,同時也有生者嘗試動員整個人間為死者討回公道。生與死之間互相干涉是如此無力,就連生者干預人間都如此無力,而精神病則靠精神醫學的七彩藥物與智者醫師隔離出一個安全純白的長廊將本應死者框在生死之間緩緩腳步,等待或許那麼一絲渺茫的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死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台灣沒有好到值得留住她,看著她那般因受螻蟻之苦經由死亡鍊成的坦然神情,似乎時間空間都穿透了她存在,上帝/作者視角般看著人間/作品與我們螻蟻或小說人物的互動,我絕對不會選擇傲慢自私的願她再為誰多留一陣,以旁觀者自鳴得意的事後諸葛批評她和她的父母不夠勇敢聰明。她的教授夢,在生時又有誰能幫她完成呢?

精神病患者、性侵性騷倖存者(等待天使的妹妹們)、兒童青少年能安心生存學習不怕污名攻擊的環境,恐怕比司法/政治追殺更核心,更為司法與政治價值的骨幹。太簡單的指標:如果今天女孩的螃蟹照流出,台灣社會有多少人會覺得噁心,又有多少人獵奇興奮轉發?欺善怕惡貪生怕死崇拜成功學資本主義是因,迷信鬼神、獵巫、製造更多受害者精神病患者無以懲治無以醫治是果。被治癒的等待天使的妹妹們,或許能是救贖奕含唯一的魏仲廷,告訴她:奕含姊姊,因為妳的勇敢,我們的痛苦被看見了,這個社會不再讓我們鬼影幢幢,所以妳是有幸福的權利的。看看什麼都要比競爭激烈天龍父母壞掉的機率遠高於其他縣市,整個鬼島困於巨大的鬼故事當中,偶有的真摯清風吹不散這愚昧的迷霧,任憑妖怪橫行。其中我一無所有,一無所望。

--
推幾篇能擴展自己生命經驗而非將他人痛苦塞到自己有限想像中的書&作者評:
白皇后 - 如此精美的恥辱:《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傅紀綱談16分訪談


洪凌 - 作者之死
伊格言的悼念
駱以軍:女作家之死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返校(Detention):我們處在同個空間,卻是人鬼殊途(有雷)



「鬼差也是鬼,被地府收去的鬼。」--孟婆

說在前頭,因為學姊是主角,所以本篇是給白色恐怖,或者任何該轉型正義社會的加害者或者抓耙子看的文章。


赤燭不僅非常有效率地在兩年(多少人兩年生不出個屁)內做出了好遊戲,與台灣和其他世界實況主合作行銷手法(加上每個團隊成員的自我剝削),是從遊戲內容到行銷都十分細膩,同時做到在地化與國際化的成功案例。基於台灣常被世界孤立所以一受世界注目媒體就一如往常八卦小報群起追逐遊戲團隊,我想安靜地繼續身為自己,一名疏離旁觀者,以遊戲內容關照自身自省,以及觀察當代台灣、少量中國社會與遊戲的互動。

我會跟學姊做出同樣選擇,在那個年紀,面臨家庭與感情破碎挺身報復挽回,走向罪惡感折磨與贖罪之路。但台灣的加害者殺人放火金腰帶,兒孫滿堂,他們不會返校。最終汲取悲傷所瀝出的是什麼,或許答案就在你所處的當代社會中。


台灣側:人類的共同歷史與悲劇,自己被過度放大,他人被過度忽視。
「台灣就是太過自由才會這麼亂」vs「人應該生而自由」

看到了嗎?哪些人在戒嚴時代站在黑社會、政府軍警體系那邊,哪些人爭取解嚴犧牲自己和家人朋友,那是我們之間陽世陰間的界線。誰才是鬼,誰又是人,隨著角度不同我們看見的會是不同的故事,這不只是平行世界,這是反烏托邦的現實版,台灣仍在鬧鬼且大部分人視而不見,殖民政體的鬼,威權體系的鬼,追逐金錢拼經濟反知識論的鬼,他們裝作人在你身邊晃來晃去,等你憋不住氣反咬你一口。如果不放腳尾飯,如果不默不做聲屏息緩緩離開,鬼魂不去。民主自由是我們生存的價值,我們爭取,他們享受的同時吃腳尾飯才是他們活著的目的。遊戲恐怖嗎?那麼活在國際空間限縮還有許多人忙著出賣自己人的台灣,你怎麼就覺得不恐怖呢?還是你認為那就是鬼(人)的職責別無選擇,只好抓交替以求自己投胎?

說學姊母豬的,他們具有自我辯護的強健心靈,他們犧牲他人不會畏罪自殺,都會活得很好。他們是鬼。

說沒有國民黨台灣就沒有自由,說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是被黨國整齊修剪過的肢體心靈,長得正確高人一等而血肉模糊。他們是鬼。

說台灣家醜外揚,228&白色恐怖沒死多少人一切都只是傳說,是台灣當前的政治正確,他們只看見立場看不見人性,他們是鬼。

因為世界關注才來沾光,或說台灣人不會做日據時代的遊戲,眼裡只有自己的弱小順應本能攀炎附勢弱弱相殘,他們是鬼。


那麼,轉型正義前說應該先拼經濟的官僚、司法、黑道、民間,最美風景那一張張不見人心的笑臉底下,還有多少活人?遇見非藍/紅意識形態就先批,其中有多少人家族在那個時代舉報過匪諜,拿過別人30%的財產,所以害怕被追溯,做賊先喊抓賊?他們會不會在揭穿的同時狡辯說,30%也沒多少,沒海角七億多?我等一介幽魂徘徊人世短暫停駐,這個問題擲筊也只能換到神明的笑而不答。有少數人試著停下思索回答大家不處理的垃圾,在灰燼中淘取光,他們是自願挺身為整個社會負責任所以能被民主社會「消費者」而非「共同股東」予取予求的人,抑或拋磚引玉迎接光明前的先賢先烈,未來卦象仍未明。年輕人,你們看清身處地獄,或者加入眾生掙扎煉獄「長大」了嗎?打破虛偽面對自己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台灣是要繼續跟學姊一樣,裝作無辜天真膚淺健忘輸給強權其實卻是自身追逐幻影的恐懼,陷入無數漫長眾人喧嘩鼓掌的頒獎典禮輪迴在講台上醒來,抑或趁想起時面對自身痛苦轉型正義與被害者坐下相視,將對方身為一個人的樣貌,你在對方身上留下的罪惡傷痕看入心中,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也代表你絕不孤單:未來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我們不需狼性,因為我們是人。

--
  • 開發團隊:赤燭(推薦ost買一下,真的很用心)
報導:
《返校》製作人採訪:始于情懷,終於自由
 他們用電玩說台灣故事 攻占全球 今周刊

團隊自述:
返校.赤燭:一個人到一個團隊
返校.赤燭:人與作品的往復塑造
赤燭『返校』遊戲ARG大解密→pm
↑這網站謎題能解開的人腦袋構造到底


  • 玩家側劇情解密
  • 〈政治篇〉 by Mock Mayson
    三篇都非常精彩,推薦一看。

    〈劇情篇〉
    【心得】返校Detention-青春與時代的輓歌
    [私は氷菓大好き] 【返校劇情解析】【有雷注意】
    PC心得+分析《返校-Detention》赤燭 恐怖遊戲(有雷!嚴重劇透)
    Good ending + Bad ending = True ending

    〈文本分析/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篇〉
    朱宥勳文本分析返校
    用小說研究角度研究語彙而非超譯還是有技術門檻
    《返校》所召喚的創傷,以及國族認同
    返校的文學文本隱喻分析

    〈遊戲比較篇〉
    Re: [問卦] 有沒有「返校」竟然會爆紅的八卦?
    神父講夢日記、沙耶之歌、跟奴隸的生活和返校

    〈實地考察篇〉
    聖地巡禮
    校園考據

    〈現實呼應篇〉
    2017.1.24 宜蘭又見「血流成河」 環保局:疑似食用色素
    這個季節...一般不會有颱風

    • 實況
    美版:HarshlyCritical (全結局)
    請將對方的人身安全以及選擇表演放在心上

    • 遊戲的科普式行銷:中國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出自深度遊戲介紹站「機核網」編輯之手,只能說中國是有人這樣做遊戲行銷的。我們沒有長城,小警總的思想箝制自在心中。

    • 二創

    AustinPowers同學,政府感謝你的協助。

    from SIBYL
    https://www.facebook.com/akachen24/photos/a.1491038624528691.1073741828.1491027487863138/1658414561124429/?type=3
    from 阿卡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劇情與紀錄,電影與Anime,真實與虛假之間:《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VS《伊拉克元年》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比利・林恩對我來說就是個單純的技術展示片,很難稱得上好看。除了李安已經在國際上擁有非常多資源在台又獲得過度集中的關注、公關和行銷完全顯現好萊塢鍍金履歷在台灣人心目中對於「成功」的定義,讓觀影本身不再是觀影,也包含了一種商周或天下式的商戰思維,正如在「成功者」身上消費式的朝拜;這現象所凸顯的生存者偏差,在「李安」這個品牌之後例如死在少年Pi完結的沙灘上沒能活到現在,「可否再便宜點」的台灣後製團隊,無論是2D.3D的勞力密集型動畫人才普遍過勞低薪遍及全球,沒做沒飯吃有做飯給人吃的問題,就像比利第二小隊一行近身殺敵好換得鎂光燈底下娛樂大眾的門票,擦亮「美國」這塊沾光招牌後轉身回頭又是自生自滅;雖然美國軍人犧牲生命還值一點錢和榮譽,台灣動畫師就算了吧。十五年前押井守在承襲押井式攻殼世界觀的波蘭真人電影《Avalon》訪談中所預言「所有的電影都將成為Anime」時代早已來臨,我預期將在明年上映的好萊塢《攻殼機動隊》並不會有《Avalon》在00’s那時代,或者甚至更之前士郎正宗在80’s人們都還不知道電子電腦手機為何物時創作出Apple Seed和攻殼漫畫版那份寧靜生冷和突兀,因為攻殼機動隊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貼近我們普羅大眾可視可想的近未來,所以我想攻殼電影版仍會呈現如同比利一片好萊塢式喧鬧繁華與虛假的沈靜,特效動畫師薪水和地位同時比起十年二十年前更趨血汗代工。觀眾一向不喜歡觀影經驗太貼近真實,最好保持朦朧美又能給觀眾一些計算好適當距離的反省衝擊,這朝向「真實體驗」的3D 120格或4D技術才有發揮空間。它必須是「假的」,必須是抽離的,麻木以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它是人類學家/導演/殖民者所轉譯過的野蠻土著/劇情片/合理統治論述,因為你們大眾沒有心和膽用全身與肉眼去看真實。


    原來是我先看過了《伊拉克元年》,一部長達6小時,2002到2003年間導演的巴格達家族紀錄片,完整記錄了美伊戰爭前後巴格達繁華與殘破對照的真實模樣。伊拉克人也討厭海珊,但大多死於美國入侵之後。只有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映,沒有片商代理。比利或許是個虛構角色,他所呈現小人物為了姊姊醫藥費、把妹、弟兄不要白白死在戰場而從軍的現實與無奈,而那唯一一次了不起的近身肉搏戰,卻是每個風沙滾滾守護家園人的日課。在這個巴格達真實家庭中,他們的人民擁有比泱泱大國更多的勇敢正直樂觀,遇到不同意見真誠據理力爭卻不得不因美國人的天真無知陷入無止盡的痛苦,這才是伊拉克戰爭,後殖民世界的真正模樣。我們寧願看第一世界的劇情片主角如何撞斷一隻指甲而後歷經內心各種轉折成長找到人生前進希望,女主角嫣然一笑下片尾曲字幕,不願意看一眼文明古國對命運智慧人性瞭然於心所以勇於承擔受苦或反擊的坦然。這才是世界運作的真實模樣,台灣在此扮演了在世界上無足輕重,但得利於全世界最擅長拔草測風向的傲人技能在全球化局勢關鍵時機好幾個轉折中選對邊站,如今整個島仍陷於對保守威權價值無可自拔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持續對第三世界扮演經濟殖民加害者的角色。以見證劃時代尖端技術角度,我很推薦看比利未來3D版,坐在戲院不要忘記享受集四五百年寵愛於一身的西方文明絢麗的特效中,我們也全都是任憑那些在世界邊境默默擦亮招牌後死去,卸不了責的旁觀者與加害者。中央集權式的財富累積與幸運很美好,那份掠奪他人還能世世代代幸福下去的天真與傷害他人獲得的成就感和不會有的苦痛更是多麼的令人羨慕啊。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介於Catoon與Anime間的美式動畫大作:降世神通Avatar 資源整理&小感


    Painted by Reza Kabir

    本作真的很棒,所以不寫介紹文,直接下樓去看就對了。(介紹文請進
    本篇整理的都是估一下就有的東西,條列目前手邊收集來的資料:


    -正 史-


    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 「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Book 1~Book 3


    -本作- 


    龐大的降世神通世界就從這裡開始。Welcome to the Avatar World~
    rmvb畫質普通,第三季大結局畫質有點糟


    -氣宗後日談:漫畫版-



    TV本作和兩部漫畫版簡而言之就是Zuko(目前)一輩子都在找人的故事。
    第三部以Toph為主角的漫畫版"The Rift"還沒釋出,氣宗的傳奇還未結束~


    -Avatar:The Last Airbender: The Lost Episode-


    另外,這部劇情介於Book2和Book3之間,曾經放在Nick官網的小遊戲影片也可視為官方正史的補完。





    Avatar: The Legend of Korra 「降世神通:寇菈傳奇」

    -本作-


    「戲遊不可」ALan大大自譯HD來源,目前畫質&翻譯最好版本

    The Last Airbender續作。Korra目前連載到Book2結束,世界觀雖然承襲氣宗,但經過70年變遷人事已非,上代Avatar Aang隕落,時代背景已和上代完全不同了,可當作獨立作品看待。


    Korra Book3開播前正史暫時告個段落,以下為幕後和同人二創。

    --

    網友自製Avatar世界四大國地球,有半球都是海洋 XD

    Avatar:The Last Airbender - The Art of Animated Series 設定資料集內容介紹 (非載點)


    創作者之一的Bryan的Tumblr非常有趣,目前Korra進度的獨立創作過程、團隊合作結果,和來自全世界網路無遠弗屆的同人圖,看來除了原作本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故事之外,在背後更多創作團隊的心力,再加入fans共同參與創造出這個廣大世界,每個角落都有令人驚喜的小番外。

    例如說這個在聖地牙哥Comic Com撥出,Bryan和Mike惡搞Zuko x Katara配對粉二創圖的影片: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Book 4──The Forbidden Love就超級智障;







    Korra二創:仿日本動畫OP MAD


    中文圈如果喜歡這部作品基本上都會集中到Avatar專站戲遊不可去,ALan大到處蒐集到豐富的降世神通情報,連Korra本片和訪談、紀錄片等等都感人的中文化,真是中文Avatar界的表率。在那邊也可以看到許多同好反應,很久不曾對某部作品有這種同患難的感情了。那邊資源太豐富,非常推薦有興趣的話慢慢翻ALan大發過的Avatar相關文章。



    長得很台灣online game風的Azula
    --

    氣宗如果是像十二國記的奇幻武俠大作,Korra比較像好萊塢超能力超級英雄科幻巨片;一個Avatar系列,兩種口味一次滿足。

    人世間70年到底會有多大變化呢?從二戰尾聲到現今後資訊爆炸時期,當時的台灣還是日本統治,70年的世界濃縮在觀眾和創作者十年的創作/觀賞/再創作時間中。以作品內的世界來說,這個70年的變化當然是快轉過的,初代神通Wan來自一萬年前還相當原始的上古時代,到Aang的時代經歷的變化,還沒有從Aang到Korra兩代神通之間所經歷的變化劇烈;這70年大概濃縮了我們現實世界上百年的歷史。當然我們可以假定,Avatar世界中人們的性格坦率多了,沒有實際中華民族性的剛愎自用,可能是他們進展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吧。連美籍華人從亞洲移民到北美經歷過兩三代的時間,他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文化衝突可能還大過Avatar圈子裡創作團隊和Fans對整個世界觀的理解包容。各種意義上,我們與Aang與Korra都處於兩個時間流速不同,價值觀也相異的世界,而與現實/虛擬世界的差異比較起來,實際上處於亞洲有許多歧異的「我們」與共同文化背景的亞洲移民,和Byran&Mike他們所處的地理和生活圈、創作圈之間的相異,更難說是更小或更大。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點也不浪漫的觀後感 XD

    能夠像Aang他們這樣在世界仍有無限可能的年紀,有能力周遊世界不斷克服困難自我精進真的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無論是年紀能力心態,這樣的世界都離我非常遙遠,不過仍非常美好。

    我是這樣看的。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英國獨立製作恐怖遊戲:The Cat Lady



    來為款遊戲說個故事。
    如果沒聽過或沒玩過這款遊戲,請先看看這個沒有遊戲畫面也沒有出現在遊戲片頭的遊戲影片->





    "The Cat Lady":Susan Ashworth獨自住在倫敦一棟舊公寓裡頭,故事就從她決意從人生Online登出那刻開始。

    The Cat Lady世界觀承繼自前作Downfall,為Downfall事件之前現實世界(?)發生的種種故事,藉由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連結The Cat Lady與Downfall另一個裡世界,以及Downfall主角Joe Davis和太太Ivy住在什麼樣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在Downfall裡所做不到的:與Susan一起探索人生意義,並作出自己的決定。




    Susan Ashworth雖然憂鬱、封閉自我也很難相處,跟Joe Davis所不同的地方是她不怕失去,因為沒有對於死亡的恐懼,讓她能看清蛆之女王the Queen Of Maggots真正的目的與身份,對自己的命運起身對抗,掌握接下來的人生。

    當然在這之中突然出現在她生命中的神祕女孩Mitzi對Susan自我探索過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年輕、樂觀、有行動力,對於生命與死亡,她和Susan站在相反的位置,也抱持著完全不同的態度。藉由Susan和Mitzi在綿綿細雨不斷的倫敦某個小公寓中,配着熱氣騰騰的咖啡、貓的陪伴,一幕幕安靜的對話,在Susan住了十幾年、認為自己早已熟悉的公寓中兩人一起探索,發現它種種不為人知的一面;Mitzi輕鬆的態度,無關痛癢的小謊和Susan尖銳的諷刺回嘴,這對比的兩人所呈現的,不只是他們的日常細節,他們兩人的人生縮影,更是貫串整個遊戲的世界觀,以及活得極為普通而茫然的我們的縮影。

    相較於Joe Davis結局已定,Susan能自由創造自己的開放式結局。而這也是創作者Remigiusz Michalski在訪談中所提到,藉由The Cat Lady這款遊戲想表達的想法:無論是怎樣的人生都一定找得到出路,那方法絕對不會是自殺。


    我真心覺得憂鬱症患者以及所有想自殺的人都應該來玩玩看這款遊戲,或許玩過一遍之後,每個人還是會有各自的解讀,不會影響到你原本的決定,的確,每個問題只有當事者本人能承擔,但是你並不是一個人。很多人知道,真正的冷是什麼樣子,真正的孤獨,你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並非只有你獨自承受。能夠走過來的人會學會真正的堅強和溫柔,那是不曾承受真正的苦或悲傷或分離為何的人所作不到的:對他人的苦感同身受,成為支持他人的存在。

    ...或許是如此吧。


    The Cat Lady是創作者Remigiusz Michalski創作的第二款遊戲,也是我買的第一款遊戲,不只便宜而且購買極為便利,可能第一次接觸歐美遊戲,很少看到這種跟玩家互動如此頻繁的業餘創作者,Youtube上跟The cat lady有關的頻道他都跑去按讚,而且還留言跟實況主講線索 XD

    下載版+OST才5.99歐,請支持以低廉價格出售心血的優秀創作者,讓他能有更多資源繼續製作更好的遊戲。

    The Cat Lady官網(注意下載版包含OST但不包含Soundtracks,Soundtracks另售。也不包含預告Greenlight Trailer的主題曲"27 YEARS")


    如果看完介紹你還是不能決定是否購買這款遊戲,可以看看nico或youtube上的實況,nico上大家的即時反應真的很有趣。日本的實況主ろへい非常熱心,為了推廣這部看實況播放數就知道在日本知名度極低的遊戲,除了實況The Cat Lady全作幾乎都上了日文翻譯字幕之外(當初就是看他的實況到遊戲中盤決定購買),還放上全曲目歌詞翻譯的Soundtracks...可惜Michalski不懂日文,不然就可以看到Michalski跑來跟ろへい和觀眾聊天了 XD。跟The Cat Lady有關資訊他也整理在自己blog中,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真是非常感謝他的用心付出。


    ろへいさん的nico實況1(結局為需要滿足特定條件的Best Ending)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21840071


    日文字幕版The Cat Lady Soundtracks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21840071

    --

    如果你已經玩完全作,你一定會想看這個播放數超少似乎大家都沒發現Michalski新釋出的The Cat Lady SP影片:



    還有上頭提到Remigiusz Michalski非常完整的訪談,你會看到他如何才第二次做遊戲,就從雖然劇情已經很棒但畫面操作仍很像同人作品的Downfall神速進展到如此成熟的作品。



    關於Downfall


    玩完The Cat Lady之後,Downfall成為我買的第二款遊戲,在Quiet Haven Hotel官網上按訂房就可以購買一樣包含OST的下載版了,很有趣的構想。


    Youtube上Downfall的實況影片很多,我看的是演技頗有懸疑氣氛的Deveosity版本,同樣的,你也可以看過有語音版的實況之後在決定是否購買。


    Downfall終盤有The Cat Lady後續重大捏他,
    除了Joe Davis有三個不同結局之外,女主角Agnes也有兩個結局,網路上關於Agnes的Bad Ending影片不太好找,在此整理出選擇分支之後不同走向劇情影片:

    Agnes's Bad Ending


    感謝ptt小遊戲版FenrirClaw大大以文字整理出的全劇情攻略


    希望大家玩得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