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17歲魔法少女返回補習班的路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通靈少女》、《返校》


三部2017年初的台灣跨國跨媒材跨生死大作,陰陽兩界與夾藏其中的靈魂/精神病世界,三名少女不同時代背景的悲劇,橫亙五月前的SNS版面。隨林奕含離世,房思琪的故事甚至衍伸爬行到社會新聞版面,成為第四視角、普遍沒有「作者已死」與現實虛擬區隔概念的觀眾把手伸進作品進行干預的立體二創,掀起查稅風波,以及,只能說是目前規模最大但仍礙於檢討受害者普世價值只容冰山一角的性侵性騷受害者出面現身說法。這三部作品,返校與通靈少女就如同一般虛構,為的是給我們消費者/生者一個希望,唯有房思琪的故事沒有任何救贖可言,正因如此,生者怒了,想對作者抱怨無門,只好以最適合發洩怒氣卻毫無助益的方式獵巫,卻不是對精神病患者、性侵性騷受害者、未能有健全性教育和安全學習環境的年幼青少年的感同身受。觀眾們都有自己的日常要過,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去集體完成一些什麼作品,當沒人帶頭,那些零碎的情緒集結成洪流成為無人疏導的孤魂野鬼,鬼哭神嚎,在台灣這個欠乏學術基礎,只充斥等待收割的「神棍」(政客、意見領袖),只有無關痛癢太過實用技術性等待總有天被淘汰的商業服務,任何領域都沒有心性足夠堅定的大師(神明)足以引領社會給予最適當協助場控的扁平社會,這股瘋狂也只能隨一個個社會事件持續下去。大人、政府、學術單位如果可信,已經是全台社群知識正義與良心密度最高的PTT八卦版眾無頭蒼蠅的憤怒也不至無處可去。

即使討厭台灣主流就非得搞強顏歡笑吵鬧正面那套,我仍愛神算及通靈少女的背景設定,它背後所訴說的「人」,鬼從人來,人比鬼可怕,生者能做的事絕對比死者多,轉職成死者瞬間肉眼不可見能力變弱,卻仍繼承生者遺念煩惱,看得見只代表成為翻譯,別鬼不見得得理你,他們懂的也只是死界皮毛,也會說謊。劇本與索菲亞激勵人心的現實選擇,用世界的光明面包裹無奈,以能包裹不能,以生包裹死,要說的都是給生者聽的:接受生離死別,人鬼殊途,把握當下。即使我們追求的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價值,也唯有生命延續時才能貫徹。

語言作為她的宗教,言靈作為魔杖,不知不覺她早已出落成語言與邏輯精煉的大魔導士,握著經年累月拋光打磨的筆,風塵僕僕一身古典大師風範,在她沒入迷宮前,台灣已久違大魔導士現身人間。如果以返校的世界觀,奕含會永遠陷在房思琪和伊紋姊姊來回嚮往/自憐的精工迷宮世界,當名永恆潔淨的白水仙吧。思琪和伊紋姊姊互為自制的對照,年長奕含與年幼奕含的鏡像,知道對方並沒有過得比較好也不可能再往前跨出一步,毛毛能救她的時間已經過去,正是因毛毛不能救,她才會離開。所以我想認為創作出這部作品,或許能讓她停滯在過去的一部分靈魂憑依在書中不需再攬在身上,也只能是我的一廂情願。一直想畫下這一幕,以奕含對台灣社會投下的震撼彈為表,思琪的世界為裡,濃縮而成的巨大二創,但恐怕也只能成為褻瀆與超譯了。與返校不同的是,她的罪惡感只對愛她的人,但其實她並沒有欠世界什麼,只是...她明白世界沒有魏仲廷來與她和解,而惡意並非如國家機器這麼遙遠,黨國勾結是背景設定,身體與金錢的剝削卻是來自活生生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惡人」——一般作品內不會出現,除了欲除之而後快的大反派之外的角色,但現實多的是與你我肉身相當,愛慾縱橫,每每在你面前考驗你的心軟:自己與他人,善與惡,現實與理想,愛與傷害,你如何選擇?每當一刀劃在自己身上成全他人,就是一次的負傷逐漸走向死亡。死亡能解決的,是脫離社群不再受身邊人與路人的情感、閒話牽制,被病痛折磨傷痛的軀體,其餘皆與生時相同。時間停滯,絕望仍在,無力干涉改變,飢寒交迫。我不信神,並不認為善惡有報應,當我們期望鬼神來幫助我們釐清真相、升官發財,同時也有生者嘗試動員整個人間為死者討回公道。生與死之間互相干涉是如此無力,就連生者干預人間都如此無力,而精神病則靠精神醫學的七彩藥物與智者醫師隔離出一個安全純白的長廊將本應死者框在生死之間緩緩腳步,等待或許那麼一絲渺茫的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死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台灣沒有好到值得留住她,看著她那般因受螻蟻之苦經由死亡鍊成的坦然神情,似乎時間空間都穿透了她存在,上帝/作者視角般看著人間/作品與我們螻蟻或小說人物的互動,我絕對不會選擇傲慢自私的願她再為誰多留一陣,以旁觀者自鳴得意的事後諸葛批評她和她的父母不夠勇敢聰明。她的教授夢,在生時又有誰能幫她完成呢?

精神病患者、性侵性騷倖存者(等待天使的妹妹們)、兒童青少年能安心生存學習不怕污名攻擊的環境,恐怕比司法/政治追殺更核心,更為司法與政治價值的骨幹。太簡單的指標:如果今天女孩的螃蟹照流出,台灣社會有多少人會覺得噁心,又有多少人獵奇興奮轉發?欺善怕惡貪生怕死崇拜成功學資本主義是因,迷信鬼神、獵巫、製造更多受害者精神病患者無以懲治無以醫治是果。被治癒的等待天使的妹妹們,或許能是救贖奕含唯一的魏仲廷,告訴她:奕含姊姊,因為妳的勇敢,我們的痛苦被看見了,這個社會不再讓我們鬼影幢幢,所以妳是有幸福的權利的。看看什麼都要比競爭激烈天龍父母壞掉的機率遠高於其他縣市,整個鬼島困於巨大的鬼故事當中,偶有的真摯清風吹不散這愚昧的迷霧,任憑妖怪橫行。其中我一無所有,一無所望。

--
推幾篇能擴展自己生命經驗而非將他人痛苦塞到自己有限想像中的書&作者評:
白皇后 - 如此精美的恥辱:《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傅紀綱談16分訪談


洪凌 - 作者之死
伊格言的悼念
駱以軍:女作家之死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返校(Detention):我們處在同個空間,卻是人鬼殊途(有雷)



「鬼差也是鬼,被地府收去的鬼。」--孟婆

說在前頭,因為學姊是主角,所以本篇是給白色恐怖,或者任何該轉型正義社會的加害者或者抓耙子看的文章。


赤燭不僅非常有效率地在兩年(多少人兩年生不出個屁)內做出了好遊戲,與台灣和其他世界實況主合作行銷手法(加上每個團隊成員的自我剝削),是從遊戲內容到行銷都十分細膩,同時做到在地化與國際化的成功案例。基於台灣常被世界孤立所以一受世界注目媒體就一如往常八卦小報群起追逐遊戲團隊,我想安靜地繼續身為自己,一名疏離旁觀者,以遊戲內容關照自身自省,以及觀察當代台灣、少量中國社會與遊戲的互動。

我會跟學姊做出同樣選擇,在那個年紀,面臨家庭與感情破碎挺身報復挽回,走向罪惡感折磨與贖罪之路。但台灣的加害者殺人放火金腰帶,兒孫滿堂,他們不會返校。最終汲取悲傷所瀝出的是什麼,或許答案就在你所處的當代社會中。


台灣側:人類的共同歷史與悲劇,自己被過度放大,他人被過度忽視。
「台灣就是太過自由才會這麼亂」vs「人應該生而自由」

看到了嗎?哪些人在戒嚴時代站在黑社會、政府軍警體系那邊,哪些人爭取解嚴犧牲自己和家人朋友,那是我們之間陽世陰間的界線。誰才是鬼,誰又是人,隨著角度不同我們看見的會是不同的故事,這不只是平行世界,這是反烏托邦的現實版,台灣仍在鬧鬼且大部分人視而不見,殖民政體的鬼,威權體系的鬼,追逐金錢拼經濟反知識論的鬼,他們裝作人在你身邊晃來晃去,等你憋不住氣反咬你一口。如果不放腳尾飯,如果不默不做聲屏息緩緩離開,鬼魂不去。民主自由是我們生存的價值,我們爭取,他們享受的同時吃腳尾飯才是他們活著的目的。遊戲恐怖嗎?那麼活在國際空間限縮還有許多人忙著出賣自己人的台灣,你怎麼就覺得不恐怖呢?還是你認為那就是鬼(人)的職責別無選擇,只好抓交替以求自己投胎?

說學姊母豬的,他們具有自我辯護的強健心靈,他們犧牲他人不會畏罪自殺,都會活得很好。他們是鬼。

說沒有國民黨台灣就沒有自由,說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是被黨國整齊修剪過的肢體心靈,長得正確高人一等而血肉模糊。他們是鬼。

說台灣家醜外揚,228&白色恐怖沒死多少人一切都只是傳說,是台灣當前的政治正確,他們只看見立場看不見人性,他們是鬼。

因為世界關注才來沾光,或說台灣人不會做日據時代的遊戲,眼裡只有自己的弱小順應本能攀炎附勢弱弱相殘,他們是鬼。


那麼,轉型正義前說應該先拼經濟的官僚、司法、黑道、民間,最美風景那一張張不見人心的笑臉底下,還有多少活人?遇見非藍/紅意識形態就先批,其中有多少人家族在那個時代舉報過匪諜,拿過別人30%的財產,所以害怕被追溯,做賊先喊抓賊?他們會不會在揭穿的同時狡辯說,30%也沒多少,沒海角七億多?我等一介幽魂徘徊人世短暫停駐,這個問題擲筊也只能換到神明的笑而不答。有少數人試著停下思索回答大家不處理的垃圾,在灰燼中淘取光,他們是自願挺身為整個社會負責任所以能被民主社會「消費者」而非「共同股東」予取予求的人,抑或拋磚引玉迎接光明前的先賢先烈,未來卦象仍未明。年輕人,你們看清身處地獄,或者加入眾生掙扎煉獄「長大」了嗎?打破虛偽面對自己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台灣是要繼續跟學姊一樣,裝作無辜天真膚淺健忘輸給強權其實卻是自身追逐幻影的恐懼,陷入無數漫長眾人喧嘩鼓掌的頒獎典禮輪迴在講台上醒來,抑或趁想起時面對自身痛苦轉型正義與被害者坐下相視,將對方身為一個人的樣貌,你在對方身上留下的罪惡傷痕看入心中,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也代表你絕不孤單:未來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我們不需狼性,因為我們是人。

--
  • 開發團隊:赤燭(推薦ost買一下,真的很用心)
報導:
《返校》製作人採訪:始于情懷,終於自由
 他們用電玩說台灣故事 攻占全球 今周刊

團隊自述:
返校.赤燭:一個人到一個團隊
返校.赤燭:人與作品的往復塑造
赤燭『返校』遊戲ARG大解密→pm
↑這網站謎題能解開的人腦袋構造到底


  • 玩家側劇情解密
  • 〈政治篇〉 by Mock Mayson
    三篇都非常精彩,推薦一看。

    〈劇情篇〉
    【心得】返校Detention-青春與時代的輓歌
    [私は氷菓大好き] 【返校劇情解析】【有雷注意】
    PC心得+分析《返校-Detention》赤燭 恐怖遊戲(有雷!嚴重劇透)
    Good ending + Bad ending = True ending

    〈文本分析/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篇〉
    朱宥勳文本分析返校
    用小說研究角度研究語彙而非超譯還是有技術門檻
    《返校》所召喚的創傷,以及國族認同
    返校的文學文本隱喻分析

    〈遊戲比較篇〉
    Re: [問卦] 有沒有「返校」竟然會爆紅的八卦?
    神父講夢日記、沙耶之歌、跟奴隸的生活和返校

    〈實地考察篇〉
    聖地巡禮
    校園考據

    〈現實呼應篇〉
    2017.1.24 宜蘭又見「血流成河」 環保局:疑似食用色素
    這個季節...一般不會有颱風

    • 實況
    美版:HarshlyCritical (全結局)
    請將對方的人身安全以及選擇表演放在心上

    • 遊戲的科普式行銷:中國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出自深度遊戲介紹站「機核網」編輯之手,只能說中國是有人這樣做遊戲行銷的。我們沒有長城,小警總的思想箝制自在心中。

    • 二創

    AustinPowers同學,政府感謝你的協助。

    from SIBYL
    https://www.facebook.com/akachen24/photos/a.1491038624528691.1073741828.1491027487863138/1658414561124429/?type=3
    from 阿卡